[Cecile]艺术家和艺术史的诞生

艺术家和艺术史的诞生

撰文:Cecile小Y

继消失了三个多月以后小歪同学又回来了…总是任性地更新又任性地地消失真是糟糕的小编。由于小编还要兼顾柴米油盐,所以这副德性可能短期改不了,请大家多包涵……话说回来,n个月前的那篇文艺复兴开了个头,文末还作死地写了个预告,结果烂尾,一烂就是三个月。现在宣布重新开工。

在上次的文章里我说到,在近现代社会之前,艺术家的身份地位都不咋地。虽然文艺复兴时期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大部分的艺术家都很接地气。可是,到了今天,大多数人都抱有一种对艺术家的刻板印象:离经叛道的天才,其天赋有如神赐,脾气古怪,常由于品味过于前卫而不被传统社会所接纳。简单来说大家觉得艺术家都是奇葩,但很少有人会去想这种印象到底是从哪来的。

这一切,都拜一个叫瓦萨里的家伙所赐。

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大概是世界上第一个艺术史学家了。他的《艺苑名人传》是西方世界有记载的第一本艺术史著作,讲述了从14世纪到16世纪的260多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传记及其重要作品。瓦萨里生活在文艺复兴盛期,和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等最杰出的文艺复兴大师是同时代人。他其实也是一个画家、建筑师,但他的艺术才能实在是公认的非常平庸,反倒是书还写得不错。实际上,他不但是书写得不错,他直接就是艺术史的开山鼻祖,这点后文会说。

瓦萨里作为米开朗琪罗的门生,他在书中最推崇的艺术家就是米开朗琪罗。他认为米开朗琪罗是古往今来最卓越的艺术家。重点是,他把米开朗琪罗描绘得神乎其神,我们对艺术家的臆断正来源于瓦萨里的杰作。

瓦萨里笔下的米开朗琪罗是一个忧郁的天才,他脾气古怪,不合群,一言不合就发毛,不近人情甚至于傲慢,他爱沉思,间歇性地还忧郁症发作。其实,除了脾气古怪以外,米开朗琪罗还是一个完全不讲个人卫生的人。据说,他一直穿着同一双皮靴,因为太长时间不脱,到最后鞋的皮已经和化脓的皮肤粘在一起了,得把靴子从皮肤上刮下来才能脱掉。

但是,瓦萨里却为米开朗琪罗辩护,说这种孤僻的性格正是创作伟大艺术作品的先决条件。他认为艺术家都应该是避世的,这样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艺术的创作。按照瓦萨里的观点,成功的艺术家若是个人生活混乱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他的生命都奉献于创造美的这项伟大事业上,而代价就是他的个人生活将要陷于不利。瓦萨里的这个观点已经快变成陈词滥调了,而人们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往往用陈词滥调来加以品评。于是人们每逢见到奇葩的艺术家,就会来一句“怪不得,原来是搞艺术的”。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学分析,调查一下艺术家的成就和他的个人生活的糟糕程度的相关性到底有多少。但我比较相信艺术家的成就和他的个人生活是没有什么太大关系的。私人生活一团糟的人其实在哪里都有不少,无关他们是干什么的,但有钱人、明星、艺术家这些人却常常给人“个人生活混乱”的印象,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其特殊身份使他们尤其容易落人把柄。这就跟红颜薄命一个道理,红颜不一定薄命,丑女也不一定好命,只不过没人关心一个丑女是不是薄命。

大家都知道,米开朗琪罗没事还特喜欢写诗。在他写的十四行诗里面,他常常把自己的艺术创作比作上帝造人,还把自己叫做神人(Il divino)……也就是说,他觉得他的天分都是神赐的。这难道不就是传说中的中二病?

米开朗琪罗自己中二病就算了,瓦萨里也跟着添油加醋。他简直是把米开朗琪罗捧到神一样的地位了:“他来到世上,是上帝赐于人类的艺术楷模。为了让人们从他那里学到高尚的天性,从他的作品里明白真正的和出类拔萃的匠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要赞美上帝神恩如海。”

瓦萨里很喜欢写米开朗琪罗是如何从小就被显赫的贵族们所看重,年纪轻轻就出席于美帝奇家族的宴会,青年时期就受到教皇的重用,但却常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而和这些大人物发生激烈的冲突。瓦萨里写米开朗琪罗和上流社会的交集,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强调米开朗琪罗在社会上的崇高地位。瓦萨里还想说,米开朗琪罗和其他的普通工匠和手工艺人是不一样的。工匠可是没有底气也没有能力跟贵族精英们叫板的,而米开朗琪罗不但有这样的底气,他还常常这样干,这就是本事,就是牛B!

瓦萨里还提到,就连米开朗琪罗的那些草稿、底图的残缺碎片都被贵族竞相争抢,然后被当成圣物一样地珍藏。这好像有点夸张,但真的有不少人这么干,而且这些残片败画现在拿出来估计也是可以卖不少钱的。有时真说不清楚,到底是这些东东真有这么好,还是只是盲目崇拜的结果。

不过,从瓦萨里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文艺复兴时期,当个穷画家半丁点也不光荣。现在我们很少会听到一个艺术家谈钱,确实,如果一个艺术家开口闭口都是钱,人们顶多觉得他是个商人,不会承认他是艺术家。在访谈、传记里,我们听到的更多的都是艺术家如何地热爱自己事业、如何地获得自己的灵感云云。即使事实上他们也需要钱,但这一部分的想法不太会公开地说。在现在,“穷画家”似乎不算是贬义词,因为这个词只提到了穷,而穷,不一定就代表没有才华。可是,在文艺复兴的时候,作为一个艺术家不被欣赏还穷,真不是什么光荣的事,因为这就意味着这个艺术家的水平大概也很次。米开朗琪罗在死前可是非常有钱,而且他生前在社会上也被人当成一个绅士来尊敬。名利双收,这才是那时的艺术家都向往的境界。

瓦萨里对米开朗琪罗的描述可以说是深入人心。不但如此,他写的那另外两百多个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品析,也一直影响这今天的艺术评论。瓦萨里以艺术家的传记来组织材料,这成了艺术评论和艺术史的传统。他评价一件艺术品时,总会考察出处、赞助人,分析风格和渊源,这样的方法也一直沿用至今。

虽然瓦萨里是历史上第一个认真研究艺术史的人,但他的书更像是一本故事书而不是历史文献。事实上,瓦萨里自己在序言里也说,他的意图并不只是罗列艺术家和作品,而是试图拔高艺术家的地位。所以,他倾向于神化这些艺术家,仿佛他们的天分完全是神赐的,和训练无关。他特别喜欢用一个故事:某画家小时候只是个放羊的,在地上随便画画,被经过的路人发现,惊叹其虽然没受过训练,但天赋过人。放羊的天才当然是很有可能存在的,但扯淡的是这个放羊的天才故事在书中出现了好多次……

瓦萨里的《艺苑》除了对艺术的评赏,还有爆料名人轶事趣闻、深八生活隐私,就像畅销小说一样,这本书在1550年一经出版就大受欢迎。可这时,米开朗琪罗又炸毛了。虽然瓦萨里已经把他捧到天上了,米开朗琪罗还是对书中很多内容不甚满意。瓦萨里提到米开朗琪罗曾经在画家吉兰达约那里拜师学说他拜过师—这不就等于说他的技艺都来源于后天,而不是神赐的么?不知道他是担心一直以来辛苦塑造的神人形象崩塌了,还是他真的以为自己就是一个神人……米开朗琪罗对这本书不爽的还有另一点,那就是他觉得自己其实是个诗人,而不是什么雕塑家或画家。上次的文章里我提到,雕塑家和画家什么的在当时的人看来,和建筑工地上的工人没啥区别。诗人算是有文化的人,多少要高级一点。反正就是一个鄙视链,实际上谁也没比谁强,但每个人都得鄙视一下谁,否则内心世界无法平衡。

米开朗琪罗找了自己的学生孔迪维(Ascanio Condivi)给他写了一部传记,用来驳斥《艺苑》中的《米开朗琪罗传》。结果,瓦萨里不得不在第二版《艺苑》(1568年)里作出解释。他找到了米开朗琪罗的父亲签的、让米开朗琪罗在吉兰达约的画室里当学徒的合同。他在书里引用了这份合约来证明米开朗琪罗曾师从吉兰达约。艺术史书上第一次使用证据,原因居然是为了“撕逼”……其实瓦萨里是非常尊敬米开朗琪罗的,所以他正是出于一种敬畏的心情,才在书中回应这件事。而且,他还特地强调,米开朗琪罗虽然拜了师,但他的天分在拜师之前就具有了,而且很快就青出于蓝。

瓦萨里的书是后来所有艺术史著作的原型。史上第一次,他正式使用了“文艺复兴”(rinascita)这个词。他提出按时间来划分美术发展的阶段,按艺术家的生平来组织叙述,试图讲述各种风格的缘由和起源。总而言之,他确立了一套被后世一直沿用至今的艺术评论的标准。

现在,随便翻开一本艺术史书,多数是按照艺术流派、时间顺序、艺术家来展开,探讨某种风格或审美如何演变发展并影响后世,最终串联成一个宏大的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安排也多半是按照这样的逻辑。由于我们看了太多这样的书,我们已经对此感到理所当然,认为艺术史的主线就该是艺术家和流派。瓦萨里这一套被用了几百年,基本没怎么变过,直到最近才有学者质疑他的一些理论。

瓦萨里把他所在的时代成为文艺复兴。他把这种艺术“再生”的发展历程比作人的生命,有青年期、成熟期和衰亡期;古代艺术在他看来就是属于比较原始的阶段,而他所在的16世纪就是成熟阶段。他没有写艺术的衰亡期,他说他希望这永远不会发生。认为文艺复兴是对远古的希腊罗马文化的重新发掘并发扬光大,并认为中世纪是艺术的黑暗时期,这是沿袭至今的主流观点。但瓦萨里认为艺术的发展是沿着一个并未阐明但固有的目的,近年来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我也偏向认为,文明并没有突然地在一千多年间的中世纪失落了,也并没有突然在意大利得到重生,文明的车轮一直轧在历史的轨道上,从未偏离。

除了鄙视中世纪艺术以外,瓦萨里还鄙视意大利以外的地方。他首先觉得意大利以外的都是乡巴佬,意大利以外的艺术都不上档次。当时的北方,弗兰德斯地区(Flandres),也就是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德国一带,是文艺复兴重镇。北方文艺复兴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截然不同,但却同样出色。结果,可怜的北方佬,瓦萨里在书里几乎提都没提他们。这个观点影响颇为深远,以致于到后来很长时间欧洲人对艺术都怀着这个鄙视链,总觉得意大利的艺术好像比较上道。最惨的还是北方人,那时的欧洲人一向认为那片地方就是蛮荒之地(land of barbarians)。这种态度从学者们对北方文艺复兴的称呼中可见一二,弗兰德斯的大师们被叫做“佛兰芒原始派”(The Flemish Primitives)。看清楚了么,人家可一点也不原始好吗!

瓦萨里的另一个鄙视链就是:除了绘画、雕塑和建筑学以外,其他的都不能算艺术家,只能算工匠。这个观点还真是影响了最近几百年的艺术研究,那些做挂毯、家具、珠宝小玩意儿的,后来都被统称为“装饰艺术”,和“美术”或“艺术”区分开来。现在搞设计的不敢说自己是搞艺术的,很大程度就是起源于瓦萨里的这个定义。

尽管由上面说的各种局限,瓦萨里仍然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除了写了《艺苑名人传》以外,他还是第一批创办欧洲早期美术学院的先驱。他在佛罗伦萨创办了迪赛诺学院,然后搞了个新的艺术家行会。上一次的文章里说,在文艺复兴时期,大多数的艺术家都隶属于某个制造业行会,比如:雕塑家属于石匠行会,金匠属于丝绸行会,画家则属于医生和药剂师行会。到了文艺复兴的盛期,也就是瓦萨里的时代,他搞的艺术家行会的不属于任何一个制造业行会,于是艺术家们有了自己的组织,不再受原来行会的束缚,这就等于创造了一种新的职业—艺术家。瓦萨里还找了美帝奇公爵来做美术学院的名誉院长。这一切,都使艺术家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改善。

夸张地说,就是从瓦萨里这本16世纪的著作开始,“艺术”一词开始具有了今天的含义。西方世界里,“艺术”这个词曾经的含义和今天相差甚远。我们今天所认可的“艺术品”,在当时或许并不被看作是艺术品;我们今天所认为的“艺术”,在当时也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维基百科上说,“fine art”这个词从17世纪起用于表示从美学意义发展出来的艺术形式,由此区别于具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品,这个词包含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和诗歌。可见,这时西方艺术的定义已经把那些挂毯、家具、珠宝小玩意儿的工艺品给踢出去了。

今天我们大多数人会同意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并且它的审美意义远大于实用目的;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利用技巧使意念中的形象变成现实。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出现了这样的趋势:艺术品不再只是昂贵的工艺品,而是包含了艺术家理念和思想的创作。既然是涉及艺术家个人的审美和想象,就必定和他的个人经历和性格有关。因此如今人们认为艺术家最具有独创性,这种独创性也几乎必然要受到社会的误解和排斥。我们对艺术家最天真的刻板印象,就是这么出现的。

米开朗琪罗有一句著名的名言,用来结束这篇文章正好。传说中,米开朗琪罗给美帝奇公爵做的雕像完成以后,别人说他雕的公爵不像公爵,这时米开朗琪罗说:一千年以后,没有人会关心公爵长什么样子,但所有人都会记住雕刻者的名字。


来源:微信公众号 “假装在发呆” ;扫描二维码,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