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罗兰珊 的简历

作者:玛丽·吉斯珀特(Marie Gispert)

译者:凯特·戴姆林(Kate Deimling)

“我为什么要画死鱼、洋葱和啤酒杯?女孩漂亮多了。”

玛丽·罗兰珊由一位克里奥尔裔的单身母亲所生,并按照小资产阶级的习俗被抚养长大。然而,她选择献身艺术,于1902年进入塞夫尔制造局(Manufacture de Sèvres)学习瓷器绘画。在继续欣赏和实践装饰艺术的同时,她也学习绘画,并于1904年在巴黎的亨伯特学院(Académie Humbert)上私人课程。在那里,她结识了弗朗西斯·皮卡比亚(Francis Picabia)和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后者将她介绍给了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及其圈中友人。这位年轻的女性时常出入“洗衣船”(Bateau-Lavoir),并于1907年至1912年间与纪尧姆·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有过一段恋情(参见其1909年的布面油画作品《阿波利奈尔和他的朋友们。乡村聚会》(Apollinaire et ses amis. Une réunion à la campagne),现藏于巴黎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

尽管其作品将她置于立体主义的边缘,但她仍定期参加他们的展览。她的作品曾与他们的作品一同在独立沙龙(Salon des Indépendants)展出;1912年,她与“黄金分割”社(Section d’or)在拉博埃蒂画廊(Galerie La Boétie)举办展览,并于同年参与装饰了由杜尚-维庸(Duchamp-Villon)和安德烈·马雷(André Mare)设计的“立体主义之家”(maison cubiste),该项目在秋季沙龙(Salon d’Automne)上亮相。1914年6月,她嫁给了亲法的德国画家奥托·冯·韦特延(Otto von Wätjen),当战争爆发时,她被迫逃往西班牙。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辗转期间,她与弗朗西斯·皮卡比亚合作,参与了《391》杂志的工作。在杜塞尔多夫短暂停留后,她于1921年独自返回巴黎。自此,她迎来了一个极为成功的时期。从1913年起,她的作品便由巴黎的艺术品经销商保罗·罗森伯格(Paul Rosenberg)和柏林的阿尔弗雷德·弗莱希特海姆(Alfred Flechtheim)代理,她得以定期办展,作品销量颇丰,并获得了众多创作委托。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人物都曾请洛朗桑为他们绘制肖像,其中包括《戴黑色曼缇亚头纱的古尔戈男爵夫人肖像》(Portrait de la baronne Gourgeaud à la mantille noire,1923年,现藏于巴黎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和《香奈儿女士肖像》(Portrait de Mademoiselle Chanel,1923年,现藏于橘园美术馆)。

玛丽·罗兰珊的作品初期曾受到马蒂斯(Matisse)的线条运用和亨利·卢梭(Le Douanier Rousseau)的真诚风格所影响。其后,当她接触到立体主义时,她借鉴了其简化的形式和对轮廓线的摒弃,将扁平化的人物置于一个几乎没有透视的空间中,正如其画作《阿波利奈尔和他的朋友们》所展现的那样。然而,从这幅画开始,她似乎就与该画派团体略有疏远,而她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作品只是证实了这一印象。她的画作主要描绘少女、女性和儿童,的确以一种优雅为标志,这在当时被评论家认为是极具女性气质的,而画家本人对此也并不否认。她运用柔和的粉彩色调和细腻的笔触,提出了一种理想化的女性形象,这与她同时代的雅克琳·马瓦尔(Jacqueline Marval)相似——1908年,她曾与马瓦尔在贝尔特·魏尔(Berthe Weill,1865-1951)的画廊一同举办了自己的首次展览。

然而,这些女性画作并非只是描绘一个永恒的黄金时代,而是1920年代解放女性的特定写照。

她的作品不乏女同性恋的内涵,尤其是在她为妮可·格鲁(Nicole Groult,1887-1967)所作的画中。妮可·格鲁是时装设计师保罗·波烈(Paul Poiret)的妹妹,艺术家在西班牙流亡期间曾与她有过一段亲密关系,这一点可见于作品《鸽子边的女人们。玛丽·罗兰珊与妮可·格鲁》(Femmes à la colombe. Marie Laurencin et Nicole Groult (à la colombe),1919年,现藏于巴黎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

除了绘画,这位艺术家还涉足版画和装饰艺术。她一生创作了300多幅版画,并为许多书籍绘制插图。1923年,她为佳吉列夫(Diaghilev)俄罗斯芭蕾舞团的《母鹿》(Les Biches)设计了服装和布景,该剧剧本由她的朋友让·科克托(Jean Cocteau)创作。20世纪20年代末,她还为舞台剧完成了其他几个项目。从1933年开始,她还在巴黎十六区的学院任教,该学院由版画大师让·埃米尔·拉布勒尔(Jean Émile Laboureur)创立。然而,她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作品有时显得重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她的作品重新产生了兴趣,尤其是在日本取得了成功,日本认为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作品不仅具有女性魅力,而且非常法式。1983年,立科町(Tateshina)建立了一座玛丽·罗兰珊(Marie Laurencin)美术馆。(目前已经关闭)

——玛丽·吉斯佩尔(Marie Gispert),格勒诺布尔大学(Grenoble University)当代艺术史教授,曾任巴黎第一大学先贤祠-索邦(Paris 1 Panthéon-Sorbonne)教授,作家。

该文本出自安托瓦内特·富克(Antoinette Fouque)、米雷耶·卡勒-格鲁伯(Mireille Calle-Gruber)和贝阿特丽斯·迪迪埃(Béatrice Didier)主编的《世界女性创作者词典》(Le Dictionnaire universel des créatrices),由妇女-安托瓦内特·富克出版社(éditions des femmes-Antoinette Fouque)于2013年出版。

转载自:https://www.alminerech.com/features/10561-marie-laurencin